在逆緣中成長 ──釋祖道
兩千多年前的西域和戰寺中……
「各位大德!譬如挑米時,在白米中央正好有黑米,那麼立刻就顯現出是不好的,今天在座五百多位都如白米一般清淨無染,只有『那先』一人像黑米一樣,至今都沒有證阿羅漢果……」老和尚語音未完,那位十六歲受沙彌十戒時就證四禪的年輕僧,頓感自己如同眾獅子群中的孤狗一樣,慚愧得無地自容,並發願在未證果之前,絕對不再入眾中坐。幸好,慈悲的老和尚硬把他留了下來……
日夜加功用行的那先,眾中蒙羞的記憶仍歷歷鮮明,更大的不幸又來臨了。
另一位德高望重的師長命那先一路口中含著水,到居士家取食。但那先英俊的長相,從容的氣質,莊重的舉止,使居士發自內心敬仰,於是長久供僧都不曾向法師請法的居士,偏偏在那先口中含水,不得開口說話的這一刻,殷重懇請那先為他說法。那先面對著違反師意與不捨眾生的抉擇考驗。
祥和的陽光照耀著那先與居士,法音滴滴清涼了居士的心。頓時,那先與居士都望向晨曦,進入聖者的自在……
開示結束了,那先請居士先將師父的缽盛滿美食,自己受供完畢後,帶著歡喜卻不安的心回寺供養師父。他萬萬想不到,因對居士說法,並和居士得以同入聖者之流,竟然還被師父趕出門外。那先沒有辯論是非對錯,安靜地接受自己的抉擇所帶來的後果。一一向眾比丘僧作禮後,便離開和戰寺,進入深山,坐在樹下,晝夜精進地思惟經義,很快就證得阿羅漢果。
出家的心願終於有了理想的成就,那先十分感謝刺激他精進不懈的因緣。眾中的糾舉,擯出僧團的考驗,更激起他精進勇猛,絕不放棄證果的動力。於是,那先再回到和戰寺,向大眾懺謝曾經有過的錯誤,並向他的兩位師長表明外出弘化的心願。他四處遊化,教人為善,所到之處倍受愛戴,圓滿地實現了自度度他的悲願。
讀了那先的修學歷程,看到不合情理的待遇,使自己對於是非對錯的判斷都混淆了。出家人說法不是本務嗎?為什麼還被驅擯?不證阿羅漢果,難道也是一種過錯?更難於理解的是,聰明過人的那先怎不討個公平的理 由?他可以請問師父教訓的本意啊!想著想著,我的腦海裏出現了一幅可怕的圖案:一個頭頂一行「為什麼?◎※&#」巨字的那先,站在師父面前,道行證果早已拋諸腦外,用充滿不平與不解的眼光看著師父……終於,我明白那先之所以成就的關鍵——對錯永遠有立場的障礙,當碰到逆境時更要明確自己的初衷,站穩腳步,迎接另外一個因緣。
活在很多因緣條件裏的人生,不如意事十居八九,無論是從嬰兒到成人,居家或外出,出家與在俗,事與願違,對每個人來說都不是陌生的經驗,生命中的波折,只看我們用什麼態度看待、如何面對和轉變因緣條件罷了。追溯自己記憶中的逆境,常常是一句「為什麼是這樣?為什麼不是那樣?」的想法,奪走了創造因緣的機會,自己也沉溺於苦中不能自拔。對於順境也從來沒有刻意的去了解,於是不知珍惜順境,更不能善轉逆境,遙望著理想的彼岸,就是跨不過眼前的順逆因緣。我想,在這多元化的時代,抉擇性的多元,對於以智慧面對生命的人而言,活躍的空間更為寬廣,更有無限的自我提升的時機,善觀因緣的能力變得更加重要,不但要懂得珍惜順境,更要學會扭轉逆緣。反而一生都事事遂意的生命,也許趣味就不同於多姿多彩的生命歷程了。
那先的智慧可以匹美舍利弗,他曾讓辯才舉世無雙的彌蘭王,敬佩得心服口服,兩千多年後的今天,我們一群青年僧集體研讀著他的事蹟,而我從他的修學過程中看到的是:穩重而堅毅不撓的風範,有抱負理想,也能善觀因緣,抱持一顆「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的勇氣,及轉逆境為上進的力量,邁向理想彼岸的勇者。也從中了解到:順境固然使人有風平浪靜的安寧,逆境也不盡然是無奈的遭遇,只要培養善轉逆境的智慧,也許逆境反而更能迅速到達目的地,同時也充滿了壯麗的浪花。
------- 摘自香光尼眾佛學院《青松萌芽》第八期
http://www.gaya.org.tw/hkbi/journal/no8/menu.htm
香光資訊網 http://www.gaya.org.tw/ photo by 李昌周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