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沒有我.沒有法  

沒有我.沒有法──釋覺淨 

  《大智度論》卷三十五云:「舍利弗白佛言:『菩薩摩訶薩云何應行般若波羅蜜?』佛告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不見菩薩,不見菩薩字,不見般若波羅蜜,亦不見我行般若波羅蜜,亦不見我不行般若波羅蜜。……何以故?舍利弗!但有名字故,謂為菩提;但有名字故,謂為菩薩;但有名字故,謂為空。……是故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不見一切名字,不見故不著。』」 

  菩薩應該如何行般若波羅蜜?這也是我的問題。我應該如何實踐般若波羅蜜?授課法師說:要從讀經中去思惟,進而實踐在生活中。之後,一直思索著這個問題,到底要如何去做?以前老師會給個具體方案,讓我們去實踐,覺得很容易。現在,要自己找相應的經文,再去實踐,真有點困難。自己也沒有很多時間去思考,應當是關鍵之一吧! 

  讀到這一段文時,感覺很熟悉,體會到不管做什麼,都是因緣和合,就像《金剛經》云:「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沒有一個說法相。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是沒有行這法的人,沒有所行的法,也沒有行或不行,這和布施時要三輪體空也很相近。這些都是名字,一種相,而菩薩在實踐這些時,都沒有一個我相、法相及施法的對象,因為心沒有這一切相,當然,也就沒有分別執著了。 

  剛當完大寮組長,曾經和組員有相當多的接觸,除了執事之外,也會關心他們的身心狀況。自己是以一份過來人的心情,傾聽他們的困難,分享著自己曾經有過的煩惱,鼓勵他們:如何在這當中找到安心處,是修道過程中很重要的。讀到這段經文前,在繁重的課業下,仍然抽空找他們聊聊,有人開玩笑說:「組長也要輔導組員哦!」那天開完小組會後,看見行堂師的臉色難看,心情不好,因為被僧務長指出過失。因此找他出來談:如何解決困難?是不是流程上有問題?聽完後,接著問他被念後的心情。談了好久,他最後也較釋懷了。自己感覺蠻不錯的,可以對他們有所幫助。 

  現在回想起來,自己當時是什麼樣的心情?有一個我在幫忙他,有一個談話的內容,自己又對這行為感到一絲沾沾自喜,好像在踐行菩薩道。但經文告訴我:「沒有一個我,沒有一個法,沒有這個行為,才是真正行菩薩道。」想到這裡,那份成就感,似乎打破了一點點,心也頓時輕鬆了些,或許是放下一點執著了吧!  

…… 摘自香光書鄉《湧泉之歌》第二集, pp71-73

香光資訊網 http://www.gaya.org.tw/ photo by Jenjin

arrow
arrow

    香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