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句經》〈第一品 雙品〉
即使他背誦了許多經典,然而並不依法實行,
這怠惰的人有如牧童在數別人的牛,
沒得分享沙門生活的利益。(偈19)
‎19. Even if he recites a lot of scriptures, but does not act accordingly, the negligent man. He is like a cowherd who counts others' cows. He does not share the [blessings of] monkshood.
ref:
http://nt.med.ncku.edu.tw/biochem/lsn/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_Chap01.htm
◎《法句經》故事──兩位老友比丘的故事(三之一)內觀禪修 vs. 勤讀經典

  在舍衛城,有兩個感情甚篤的好朋友,分別都是積善之家的好兒子。有一天,兩人相邀到寺廟聽佛說法,受了佛陀威德神力的攝受,乃毅然摒棄世樂,捨俗出家。

  兩人出家後非常精進,在道業上互相增上,二人一起去跟隨戒師學戒,之後再跟隨其他老師學習佛法。這樣過了五年,二人一同來到佛所,頂禮佛陀之後,向佛陀請示法要。

  佛告之曰:一則內觀禪坐,二則勤讀經典。其中一人較為年長,老來出家,研讀不力,遂想從內觀禪修下手,便進而向佛陀請教靜坐的方法,佛陀就由最基礎的靜坐方式,到成阿羅漢證果之內觀禪修方法,一一告之,這位年長的比丘於是離開他的朋友,隻身到森林裏修習禪定,行頭陀行(註一),精勤不懈,不久即證阿羅漢果。(待續)

  另一位較年輕的朋友則立志研讀,博覽群經,不久之後,即對三藏之學融會貫通,於是四方遊化,到處講經說法,收了五百比丘徒眾,又作了十八個佛教團體的住持,教化無數。(明日待續)

註一:頭陀行:僧人修治身心、淘汰煩惱塵垢的十二種梵行,又稱十二頭陀(亦有十三、十六之說),即(一)糞掃衣、(二)但三衣、(三)乞、(四)不作餘食、(五)一坐食、(六)一揣食、(七)阿蘭若處、(八)塚間住、(九)樹下止、(十)露地、(十一)隨坐、(十二)常坐不臥。

──護法法師譯,摘自《臺南維鬘佛教傳道協會會訊》 [84 ('95) 12] 。

arrow
arrow

    香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