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句經》〈第十品 刀杖品〉
世間「有羞恥心、克制自己、不造惡業、時時保持清醒」的人,十分稀少;他們如同良馬,不犯錯而避免受鞭打。(偈143)
人應當像良馬加鞭般,精進修持,並且以「信、戒、精進、正定、分別正法(註)、明行足、正念」,消滅大苦。(偈144)

(敬法法師註)dhammavincchayena「抉擇法」是指karanakarana jananam「辨明諸法之因與非因」。

‎143. Only rarely is there a man in this world who, restrained by modesty, avoids reproach, as a thoroughbred horse avoids the whip.
144. Like a thoroughbred horse touched by the whip, be strenuous, be filled with spiritual yearning. By faith and moral purity, by effort and meditation, by investigation of the truth, by being rich in knowledge and virtue, and by being mindful, destroy this unlimited suffering.
ref:
http://nt.med.ncku.edu.tw/biochem/lsn/newrain/canon/Khuddaka/ec-dhp.html
 
◎《法句經》故事──年輕比丘和破舊的衣服

  舍利弗尊者有一次遇見年輕的卑盧提卡穿著破舊的衣服向人乞討食物。舍利弗尊者出於一片慈悲心,就建議他不如出家為比丘。

  卑盧提卡於是把破舊的衣服和乞討的盤子放在一棵樹下,而出家為比丘了。從此以後他不用擔憂衣服和食物。但是,有的時候,他對比丘的生活不滿,而想還俗。

  每次這種念頭生起的時候,他就到那棵樹下,並且譴責自己:「不知羞恥的人,你難道還想穿上這件破舊的衣服,拿著這盤子,到處去乞討嗎?」如此自責之後,他的情緒就和緩下來,然後再回精舍去。

  過了兩、三天,當他又對比丘生活不滿時,他就又到那棵樹下,同樣又譴責自己,並且回想過去卑下的生活之後,才再度回精舍。這樣的情形發生好幾次,每次其他的比丘問他去那裡,他都回答說,他去找他的老師(註)。

  也因為集中心念,禪觀以前破舊的衣服,所以他確實清楚五蘊的實相,而證得阿羅漢果。證果之後,他就不再前往那棵樹下去。其他比丘發覺他不再前去那棵樹時,就問他:「你為什麼不再去找你的老師呢?」他回答他們:「我以前去找老師,是因為有需要。但現在,已經不需要了。」

  這些比丘聽完他的回答後,就去請教佛陀:「世尊!卑盧提卡是否真的已經證得阿羅漢果?」

  「比丘們!卑盧提卡比丘以前雖然和他的老師有所連繫,但現在已經完全沒有任何連繫了。因為他善於自我調適,分別正確與錯誤的因,同時,明察諸法實相,他已經是阿羅漢了,所以就不再執著於過去的老師了。」佛陀如是向他們解釋。

(註)此處的老師指的是卑盧提卡的舊衣服和乞討的缽,它們使他具有深刻的羞恥感,因此使他努力修行,所以可稱之為他的老師。

──摘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周金言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香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