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三十個比丘洗一個人的腳 

 四聖諦──蘇美多比丘 著.法園編譯群 譯  
〔對境的內觀〕
 
◎三十個比丘洗一個人的腳 
 
⋯⋯
⋯⋯  另一個讓我有所學的經驗,是當長老比丘從外面托缽回來時,我們要幫他們洗腳的傳統。
  當他們赤腳走過村落與田埂後,沾得滿腳都是泥濘,所以需要在齋堂外洗腳。當阿姜 查來到時,所有的比丘—或許二十或三十位,會衝到門外為阿姜 查洗腳。當我初次看到這種景象時,心想:「我是不會那麼做的,我不會!」
  第二天,當阿姜 查出現時,三十個比丘衝到外面幫他洗腳,我又想:「多蠢的事啊!三十個比丘洗一個人的腳,我絕不會那樣做的!」   
  第三天,我的反應變得更加激烈……,三十個比丘衝出去洗阿姜 查的腳……,「這真令我憤怒,我受夠了!我就是覺得那是我看過最愚蠢的事──三十個男人去洗一個男人的腳!他大概認為這是他應得的,你知道嗎?這是在增長他的我慢,每天有這麼多人洗他的腳,他的我慢一定很大,我絕不會去做那種事!」   

  我開始築起強烈的反應—一個過度的反應,我會坐在那裡深感不幸與生氣,我看著比丘們,心裡想著:「他們看起來都很笨,我不知道我還在這裡幹嘛?」   
  但是,後來我開始傾聽與思考:「在這種心理框架裡真是不愉快,真有什麼值得懊惱的事嗎?他們並沒有叫我去做那件事啊!三十個男人洗一個男人的腳並沒有什麼錯呀!也不是什麼問題,那並非是不道德或不好的行為。或許他們喜歡洗,或許他們就是想這樣做,或許那樣做很好,或許我也應該那樣做。」   
  所以,在第二天早上,有「三十一」個比丘跑出去洗阿姜 查的腳。自從那次以後就沒有問題了,我覺得真好,我心裡那種骯髒的感覺沒有了。

◎走向「苦」,看著「苦」,承認「苦」
  
  我們可以反觀那些會讓我們內心生起傲慢與憤怒的事:「到底是它們的錯嗎?還是我們自討苦吃?」於是,我們開始了解我們在自己與周遭他人的生活裡,之所以會有問題的原因所在。   
  有了正念,我們願意承受生命的全部,無論是興奮與無聊、希望與失望、歡樂與痛苦、活潑與了無生氣、開始與結束、生與死,我們的內心願意接受生命的全部,而非只接納快樂的,而壓抑不快樂的。   

  內觀的過程是:走向「苦」,看著「苦」,承認「苦」,認清各種形式的「苦」。這麼一來,那你就不再只會做放縱與壓抑的慣性反應,因此,你便可以忍受更多的「苦」,對「苦」也更有耐心。   
  這些教義所說的並不外乎我們的經驗,事實上,它們是我們實際經驗的反觀—不是複雜的知識性議題。
  因此,確實地精進增長,不要一直陷溺在死胡同裡。
  對於你過去所做的墮胎或曾犯的錯誤,有幾次讓你感到有罪惡感?難道你必須把所有的時間,花在回憶你身上與自己生命裡所發生過的事,並沈溺在無盡的推測與分析之中嗎?
  有些人使自己變成如此複雜的人格,如果你光沈溺在自己的記憶、觀點與意見裡,你將會永遠陷在這個世界,永遠不可能超脫這個世界。   

  如果你願意善巧地利用這個教法,就能放下這個擔子,告訴自己:「我不願再被困在這裡;我拒絕參加這個遊戲;我將不會向這樣的心情投降。」開始讓你自己覺知:「我知道這是『苦』,此是『苦』」。下定決心去面對痛苦,並與痛苦安住在一起,這是很重要的,唯有藉由審察與面對痛苦,才有希望具備深度的內觀—「此『苦』已被了解」   

  所以,這些就是第一聖諦的三轉,也是我們必須使用與應用在我們生活上的反觀。
  當你感到痛苦時,首先做這樣的認知:

  「此是苦」,
  然後「應遍知苦」,
  最後,「已遍知苦」。

  這個對「苦」的了解,就是第一聖諦的行相。

----摘自:《香光莊嚴》第六十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香光 的頭像
    香光

    香光

    香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